1
看來這次中國是本屆金馬的最大贏家。幾個大獎全部被中國電影拿了,影后是《七月與安生》,最佳影片給了小成本但是在圈內口碑很好的《八月》。那麼,問題就來了。
這是一個好問題。
我有一個預感,《七月》、《八月》拿獎以後,《九月》、《十月》、《十一月》都要立項了。尤其是《十一月》,金馬獎就在十一月頒,贏面很大。
2
如果說金馬和中國電影節、頒獎禮的不同,我覺得首先就是:沒有領導講話。
從金馬開幕的第一分鐘開始,我就一直急切的盼望著領導講話,來個臺北市市長吧,來個分管文化的領導吧,來個負責電影審查的領導吧。
我很想聽聽領導講講,在新時代用新思想辦電影節的高瞻遠矚,或者是,怎樣用電影為人民群眾服務的,或者是,電影文化是如何為兩岸的交流做貢獻的。
都沒有。
就是來兩個電影圈的嘉賓,頒兩個獎,再唱兩首歌。
多沒意思啊。
3
主持人陶晶瑩還隔空向領導喊話。她對看不到《我不是潘金蓮》表示奇怪。”奇怪呢,都已經入圍金馬了還看不到誒。”
繼而,她表示那是一個奇怪的政策。之前,她看不到《美人魚》就很傷心。
陶晶瑩說的那個奇怪政策是指,臺灣每年只能引進10部中國影片,而且是採取抽籤的方式。
因此,中國熱映的很多影片臺灣都放不了,因為那些影片的運氣不夠好,沒抽中。
這確實是很奇葩的政策。
4
金馬獎在國父紀念館裡舉辦,當天下午,國父紀念館依然是開放的,遊客依然可以自由進出。
如下圖,只是右邊這一部分是封閉的,遊客還是可以從左邊進去。
而頒獎現場,也自由寬鬆的讓人驚訝,晚上那麼多觀眾入場,藍鵝,居然沒有安檢!
要知道,在中國,電影節不安檢,那是無法想像的。
而且,以我個人的經歷,如果中國要辦一個電影節,那是恨不得把場館方圓幾公里全部封閉掉。媒體往往要提前四五個小時坐著大巴,在警車的開路下,駛進場館,路上你能看到一道關卡,兩道關卡,無數道關卡。
但是,即便安保如此森嚴,在中國的某個電影節上,今年還發生了有人冒充電影人走上紅地毯的有趣的事。
對了,在金馬獎上,我看到的警察和保安的數量,還沒有我在北京的一個普通的電影釋出會上看到的多。肯定有警察和安保,只是我沒看到而已吧。嗯,一定都是便衣。
5
金馬獎很有底氣。
好幾年前,范冰冰的經紀人穆曉光參加金馬從酒店拿走了一臺吹風機,隨機被組委會追到機場。穆曉光很生氣,表示以後旗下藝人從此再也不參加金馬了。
我曾經也嘲笑過金馬在這方面的小家子氣。
但你不得不佩服金馬底氣之足。
最佳電影就是要給一點名氣都沒有的《八月》而不是給此前在臺灣呼聲頗高的《再見瓦城》,影后就是要給周冬雨和馬思純這對雙黃蛋也不給范冰冰。竇靖童都來了,電影歌曲還是沒她的份,而是給了知名度低很多的《arena cahaya》。
獨立、不受明星的制約,這說起來很簡單,也很理想化,但要實現起來卻很難。在中國,只要做過類似的邀請藝人出席的活動,就能明白其中的不易。
大型的頒獎禮尤其如此,頒獎禮必須要靠收視率來賺到贊助,而收視率則和明星來的多少與級別有很大關係,關鍵是明星為什麼要來呢?檔期那麼緊,要說服明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。
6
我一直在想,在中國要做一個金馬這樣的電影節,可能性有多大?
不能說完全沒有,但可能性恐怕很小。
金馬喜歡守規矩。而中國,一方面,主辦者首先就不見得有多想守規矩,另一方面,主辦者想守規矩的時候,有太多的人能逼主辦者不守規矩。
最重要的那一個原因,我當然無法坦坦蕩蕩的說出來,大家意會就好。give me five。
金馬獎能在臺灣成長成今天這個樣子,除了一干電影人的努力奮鬥之外,也有它能茁壯成長的土壤。缺少了土壤,出來的要麼是塑料花,要麼是乾花,要麼是紙花。紙花是給死人用的。哦。
7
守規矩是一件非常難的事。然而,守規矩又是一件低成本的事。
一開始,人們要了解這些規矩,需要時間。但一旦瞭解之後,大家的溝通成本就變的很低,大家都按照規矩來就行,都不用擔心對方耍詐。如果有什麼不滿,也有平臺和渠道來溝通,優化和完善規矩。
或許,這是為什麼金馬能在那麼不擾民,那麼少安保的情況下,還井然有序的原因。或許,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電影節,往往費了天大的功夫,卻只是孵出了跳蚤。每個人都很辛苦,每個人都要殺出一條血路。你永遠不知道前方有多少個坑。
8
金馬到底有多麼喜歡守規矩呢?用我自己的慘痛經歷舉個例子。
憋了半天後,我決定趁廣告時間去下廁所。廣告時間很短,我起身晚,就不停聽到提示,還有三分鐘,還有1分30秒,還有30秒,當我匆匆趕回來的時候,發現門已經關了。廣告一放完,就不讓進人。要進去,就只好等到下一段廣告開播的時候。
我和十幾個人,都平靜的在門外刷著手機,聽著門裡的頒獎的聲音。所有的人都在外面站了將近半個小時。
我想,如果換成別的地點,大傢伙恐怕早就一擁而上,闖進去了罷。
“憑什麼不讓我進?”
“你有什麼資格攔我?”
“你知道我是誰嗎,你信不信我分分鐘能捏死你啊?!”
“我和侯孝賢談笑風生你知不知道,我要是進不去,頒獎禮出了問題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?!”
臺詞我都想好了。
推薦閱讀:
個人疑惑,為什麼影星總愛在紅毯爭奇鬥艷?紅毯文化的起源
他,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華人
古裝劇都要配音的真相:演員太混不肯背台詞!?
故事的解剖: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,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、結構與風格!
全世界導演、編劇人手一本的「編劇聖經」!
◎《故事的解剖》說什麼?
.放諸四海永恆皆準的形式,而非公式。
.原型而非老套陳腔。
.原創而非複製。
.縝密堅持而非速成捷徑。
.寫作的現實,而非寫作的奧義。
.精通「說故事」這門技藝,而非揣測市場需求。
.尊重觀眾而非自以為是。
在故事創作的領域,你是滿懷壯志的新手,卻屢戰屢敗?
還是耕耘多年的老手,卻苦於無法再上層樓?
你筆下的故事,有沒有以下的「毛病」?
.人物塑造流於表面化,沒有揭示人物的性格。
.對人物的內心世界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,沒有深刻的洞察。
.情節充滿省力的巧合,以及經不起推敲的動機。
.由一系列可以預見、手法低劣的陳規俗套拼湊而成,毫無生命力可言。
新手會犯什麼錯?
寫作時,摸索著拿自己的作品來與常年閱讀小說、觀賞電影或戲劇時潛移默化而成的模型加以對照,並據以調整。非科班的作家稱之為「直覺」,其實只是習慣使然,而且有嚴重的局限:若不是在模仿心中這個原型的模式,就是自以為是地企圖顛覆這個模式,但這兩者絕對都稱不上什麼技巧,只會令劇本中充滿商業片或藝術片的陳腔濫調。
明明有才華,為什麼就是寫不出好作品?
大致不出兩個原因:不是被一個自以為「非證明不可」的觀念所蒙蔽,就是被一種「非表達不可的」情感所驅使。但有才華的作家能寫出好作品,通常只有一個原因:他們被想要打動觀眾的欲望所鞭策。
故事大師懂得如何把最微不足道的事物講得生動精彩,
蹩腳的說故事者卻會使深刻淪為平庸。
購買《故事的解剖》請點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