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是最近最令人期待的電影之一
為什麼?
也許你會說道:這部電影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!雖然技術層面的創新雖然耀眼,但這還不是李安對於娛樂產業做出的最大貢獻。
究竟這部新片有什麼樣的魔力,讓我們慢慢道來
1、120幀、4K解析度
這是大家從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的新聞中聽到的最多概念。
但其實大多數人的內心是:
有聽沒有懂
李安採取的拍攝和放映技術是一個十分超前的完整體系。
超前到什麼樣?直到現在,這個格式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。
我們只知道它在SONY的工作名是“ImmersiveDigital”,翻譯過來就是“沉浸式數位化”。
相比較“IMAX”、“杜比環場音效”、“6FL”這樣在市場上已經眾人了解的技術標準來說,這個格式的要求之高令人驚歎。
之前所說的120幀和4K解析度只是它的拍攝格式,要算上放映格式,這種技術應該有如下這些特徵:
每秒120幀畫面
3D拍攝
4K解析度
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
6原色鐳射放映
28福特朗伯(FL)
這一切都是帶有很大實驗性的,用李安自己的話來說“做電影就得拼命”。
120幀這個概念大家很容易理解,那就是每秒銀幕上出現了120張的畫面(FPS=Frames Per Second)。
而以往這個數字是24幀,從所以電影也被稱為“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”(讓-呂克·戈達爾)。
但事實上,這個技術標準之所以延續了快100年,主要原因是……
這樣做比較省錢(因為24FPS人眼已經識別不出來斷續感了)。
可隨著時代的發展,這項“祖制”卻限制了很多技術的發展。
比如,當你在觀察一些快速移動的畫面時,是否會產生延遲感(尤其是在觀看3D電影時)?
例如在觀看《X戰警:天啟》時,在開頭這段移動畫面裡感受到了非常強烈的殘影。
電影在誕生之初,可沒有人打算拍出《神鬼認證》這樣手持攝像的作品。
越來越多的動作拍攝,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撕裂畫面。
此前彼得·傑克遜用48FPS的格式拍攝《哈比人》,就是為了要彌補這種缺憾。
3D拍攝大家也非常容易理解,就是在拍攝時就使用3D攝影機,而不是後期轉制出的“疊影重重”。
4K解析度在電視市場上已經被吵得很熱,也很好理解。
目前絕大部分的電影畫面均為2K格式,採用4K格式放映意味著畫面資訊是2K的4倍。
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(HDR)其實已經在很多人的“手”上了,很多相機和手機都提供HDR拍照模式。
簡單來說,HDR就是在拍照時以不同的曝光標準拍攝多張照片,再合成出一個成片。
利用這種技術,可以讓觀眾看到畫面中更多的細節。
6原色鐳射放映技術能從兩組各3原色光源中分別產生左右眼不同畫面,無需像單組光源那樣輪流產生左右眼畫面,提升了光的利用率。
而鐳射放映可以大幅度提升亮度,還比燈泡光源有更好的可維護性。
福特朗伯是亮度單位。28福特朗伯(FL)意味著超高亮度。
高到什麼程度?在影廳中仍是十分罕見,大多數人體驗的依舊是原始的3D放映系統。
換句話說,此前看3D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暗了。
除了影廳故意調低燈泡亮度節省成本之外,3D電影本身就有亮度不足的先天缺陷。
一般2D電影放映時的亮度是14FL,但3D電影只有3FL左右。
這讓人怎麼愉快的觀影啊?
所以要想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,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大力提升亮度,也就是目前高亮度影廳不斷建設的原因。
至於李安這次的28FL麼,天知道會有怎樣震撼的感受!
如果你仔細品味這些技術細節,會發現它們之間也是相互支撐的。
比如更多畫面細節,要求要有更高亮度的放映設備。
而選擇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這部影片當這種新格式的試驗,也有其原因。
在預告中,我們可以看到影片對現實(中場)和回憶(戰事)的交叉展現形式。
而中場部分正是夜景,也正是HDR技術和高亮度放映技術展現魔力的大好機會。
在夜景下,感受體育場中的種種細節,感受煙花落下時光影效果的變化。
這種體驗一定很奇妙!
但如果用現在的技術體驗這種場面,一定是一場災難……
比如正在上映的《賓虛》,戰車戲還好,但海戰戲和賓虛返鄉等場面均為夜戲,戴著3D眼鏡的觀影體驗實在很差。
相比之下,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的戰事部分更突顯了新技術的意義。
在120FPS的格式下,戰鬥會變得前所未有的真實。
這也是為什麼影片中並沒有使用戰爭片常見的慢鏡頭。
像《變形金剛》這樣戰鬥場面眾多的影片,經常使用慢鏡頭來展現戰鬥過程的驚歎。
一些原因是導演的個人喜好,但另一些是因為在24FPS下沒法在短時間內展現更多細節,只能讓時間變慢,也就是慢鏡頭。
而對於李安來說,120FPS/4K的拍攝格式保證了戰鬥中的種種細節都已經收錄到鏡頭中。
剩下的,就是把戰爭放到觀眾眼前了。
距看過完整格式放映樣片的觀眾描述,影片中的戰鬥場面“就像發生在身邊一樣”。
2、為什麼要這麼做?
其實讓李安當“技術嘗鮮者”,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。
按照一般人的邏輯,這應該是詹姆斯·卡梅隆這樣到過地球最深處的探索狂人才會做的事。
其實他的確在技術上已經有比較激進的做法,那就是用60幀的格式拍攝《阿凡達2》。
結果麼……大家也懂得。
不跳票,不超支還叫卡神?
目前《阿凡達2》已經定檔2018年12月,距離最早說的“2014年上映”已經跳票了不知道多少次……
畢竟,像《阿凡達2》這樣的大專案,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。
而李安從確定拍攝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到影片上映,也就用了2年多的時間。
事實上,整個項目也是臨時決定的,因為當時李安打算拍攝的拳擊題材電影進展不順,所以才決定先拍一部“小製作”再說。
這期間,李安要完成選角、拍攝等日常工作,還要把這些超前技術整合到一起。
而整部電影的成本才4800萬美元……
更不用說期間還有不少戰爭場景,天知道李安是如何用如此少的預算,用如此先進的技術打造出這部作品的。
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,讓小製作影片當技術驗證平臺也意味著更低的風險。
千萬不要覺得這樣做無非是“畫面更清楚了點”,在拍攝中李安需要面對很多顛覆性的改變。
比如當攝影機可以捕捉到角色更多的資訊時,化妝的意義就被顛覆了。
講述一個生活中的故事,如果角色時時刻刻帶著妝,會顯得不真實。
這在傳統電影的拍攝中無所謂,因為攝影機沒法拍攝到如此清晰的細節,化妝可以幫助演員更好詮釋角色。
但在4K畫面下就需要做出改變,所以片中的演員都是素顏出鏡。
化妝師也被換成了營養師,因為需要演員用更好的氣色去表現角色。
此外,由於畫面變得更清晰,燈光師也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策略。
甚至很多基本的拍攝技法都因為新格式需要推倒重來,因為之前的定律統統失效了。
這一切,都需要李安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自己探索。
誰能想到,一個61歲、外表溫文爾雅的人,會用這樣一種方式成為技術領航人?
很多時候我們沒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,也許只是想得太多。
所以李安來當“外來和尚”,看似是機緣巧合,實則是某種命運的必然。
電影行業太完美了,需要一個破冰者,而他只需要有一顆熱愛電影的心就好了。
對於自己的舉動,李安表示:“我現在用的高規格,到將來大家都習慣以後,就根本不需要什麼運用的理由了”。
簡單,有力。
當然,任何創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。
彼得·傑克遜用48幀/秒格式放映《哈比人》之時,就有人回饋“沒了電影的感覺”、“畫面太清晰了”。
沉浸在“真理”中太久的人們,對傳統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。
你會發現一邊有人用更清晰的畫面講故事,一邊有人呼籲拯救膠片電影。
對於此次李安的創新之舉,史蒂芬·史匹柏就曾經表示“我不喜歡高幀率,因為那會讓電影看起來不像電影,像真實的世界。對我而言,看電影是為了逃離現實,我不想去複製現實”。
不過詹姆斯·卡梅隆卻對此讚賞有加,表示這是“新白金標準”。
兩方面的觀點都沒錯,這正反映了這個娛樂方式極速進化的年代,電影面臨的困境與機遇。
3、李安給未來帶去了什麼?
如果你是個遊戲愛好者,會發現最近一段時間144hz顯示器已經開始進入到大眾消費領域,隨著《守望先鋒》這樣的遊戲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。
雖然電影和遊戲都是借助“視覺殘留”現象讓靜止畫面動起來,但由於電腦顯示器每一幀的畫面都是顯卡計算出來的,不存在“曝光時間”這個設定(相當於一台有無限快快門的相機),原始畫面沒有動態模糊。因此一般遊戲需要60FPS以上才會讓人感到“不卡”。
一些競技類的射擊遊戲,專業選手會使用100FPS以上的刷新率進行遊戲,獲得更為優秀的體驗。
你也許會問,這和電影有什麼關係呢?畢竟,兩者是不同的娛樂形式。
但未來的娛樂趨勢一定會讓電影和遊戲產生相當程度的融合。
而李安用於拍攝電影的技術,將會對兩者的融合產生助力。
近幾年, 越來越多的遊戲提供了“電影級”的遊戲體驗,還有不少直接利用專業演員進行動作捕捉。
類似像《量子破碎》這樣的“播放式遊戲”已經從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界限。
在VR技術不斷成熟的未來,我們也許完全可以躺在床上進入“西部世界”,在其中為所欲為。
而真人影像的製作,一定會成為未來終極娛樂項目的一部分。
與此同時,電影也在不斷突破傳統邊界,你可曾記得不久前的《超狂亨利》?
遊戲越來越像電影,電影也越來越像遊戲了。
電影因為記錄火車進站驚歎了世人,又因作者屬性被讚譽為“第七藝術”,同時依靠其商業屬性在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。
但在未來,當虛擬實境技術大大進步,電影是否會被重新定義?
人們走進影院,並不是因為《變形金剛15》或者是《復仇者聯盟10》,因為他們都只會發售“虛擬實境”版,提半互動式的觀看體驗。
人們走進影院,只是因為出於對藝術作品的支援。
影院會變得和畫廊一樣,變成有逼格但又有距離感的地方。
李安之所以選擇了120FPS這個格式,就是因為它既是24FPS(電影通用格式)的整數倍,又是30FPS(電影通用格式)的整數倍。
這使得將影片轉化為哪種格式都會有比較好的經濟性。
不過反過來說,讓電影和電視格式升級到120FPS呢?
人類的視覺影像格式,終究會得到統一。
當然要看到這一天還需要很長時間,不過這種趨勢不可阻擋。
目前李安關於拳王阿裡的下一部電影,也已經決定採用這種新格式製作。
而與《哈比人》的毀譽參半不同,目前全球已經有5家影院決定升級設備,將完整版的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展現給觀眾。
4、回到影片本身來吧
上面說了很多技術層面的東西,那麼影片本身到底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呢?
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講了這麼一件事:19歲的美劇士兵比利·林恩,在伊拉克的一次戰鬥經歷被媒體捕捉到,意外與7名戰友成為大眾焦點,並被塑造成英雄。之後他們返回國內,在橄欖球賽中場休息時授勳,在這短暫的時光內,他回憶起了在戰場發生的事情……
看起來有點玄妙,但其實這是個諷刺故事。
小說被譽為當代的《第22條軍規》,通過比利·林恩的回憶,人們會對戰爭、政治、生命等議題都有新的認識。
用影片中的一句話描述,那就是:一堆人來慶祝我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。
除此之外,影片中還有一個小彩蛋,那就是李安的兒子也在片中出演了一個角色。
《比利·林恩的中場戰事》會有怎樣的收穫不好預測,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必將成為電影史的重要“節點”。
就像軍人必須義無反顧走向戰場一樣,李安也在踐行著一個電影人的使命。
和電影一同衰老,一同進化。
身為影迷,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件值得慶倖的事。
推薦閱讀:
大師不是喊假的,李安用一個字看透華人
《中場無戰事》我們對電影的認知,即將因為「他」而改變!
等了20年,臥虎藏龍2還不如繼續「臥藏」下去吧!
電影的魔力: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(全新書封經典版)
柯波拉、魏德聖、焦雄屏、蔡康永…
這麼多大牌導演、編劇家、影評人破天荒串連,到底為了什麼大事?
答案是:編劇大師Howard Suber終於出書了!
電影,像是人生的水晶稜鏡,你選擇怎麼看它,它就投射給你所要的光……
自從亞里斯多德的《詩學》之後,從來沒有人對說故事這件事,做出如此完整的分析
這是注定成為經典的一本書!!
我們的希望與恐懼,我們的渴欲與挫敗,我們的光明與黑暗,我們的愛與恨──都在電影中。
電影,讓我們看見自己如何過日子,讓我們看到現實的世界,還讓我們看到一個理想的世界。
在這個理想的世界中,我們所看見的人不但認同我們所認同的事物,也反映出我們想要相信的價值……。
就跟人性一樣,故事不會只有一面,選擇看到多少、挖掘多深,看電影的人說了算;但,有時候,我們不妨張望一下自己其實擁有多麼豐富的選項:
《電影的魔力》。自從亞里斯多德的《詩學》之後,從來沒有人對說故事這件事,做出如此完整的分析——不只揭開電影成功的魔力祕訣,更驅動我們對人生以及故事探索的渴望。看門道的,是眾口推崇的重量級大導演大製片大編劇們,身為電影迷,我們看的還有生活之道。
散場後,我們更忙,因為大銀幕投射在心靈的光,才正要開始釋放我們的需索……。
本書特色
★集結UCLA四十年來最受推崇電影課的精華,國內外不計其數的電影工作者、導演、製作人都曾受到這門課的啟發。
★第一本以解構方式分析『說故事』的書,深入淺出的文字,適合愛看電影的普羅大眾,更適合專業的電影戲劇工作者。
★特殊的文體結構,以一個英文單字為小章節,篇幅小易閱讀;編排上,從A到W的單字照序排列,容易查找。
★全新書封經典版由聶永真操刀設計,內文經重新排版潤校,視覺風格神秘前衛,一如電影帶給我們的諸多想像。
如果當初《臥虎藏龍2:青冥寶劍》的編導看了這本書,或許就不會這麼慘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