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由作者授權,未經許可請勿轉載! 歡迎點擊加入[荷蘭爸爸] 的臉書粉絲頁!
女兒真的天生貼心嗎?
有一天周末,女兒想要跟媽媽玩,但是媽媽還在賴床,女兒相當不開心拉著媽媽的手說「媽媽加油! 媽媽加油!」,我猜對一個兩歲的小朋友來說,這個意思大概是「趕快起床跟我玩!」
太太很耐心地跟女兒解釋,因為媽媽上班實在太累了,所以今天陪她的方式就是在床上休息,要媽媽陪的話,女兒要安安靜靜地抱著媽媽睡。女兒聽到就爬到床上,貼心的聽媽媽的話,抱著媽媽,安慰媽媽。
過了幾個小時,媽媽在電話上跟朋友報告早上發生的事情,就誇獎女兒說「哎呀,女兒這樣真的很可愛,想要安慰媽媽 … 對阿,真的,我覺得生女兒比較好,因為女兒天生就比較貼心!」
其實不只是我太太覺得女兒自然會比較貼心,許多周邊的人好像也認同太太的說法,也覺得女生自然會比較貼心。
當時聽太太這麼說,我沒有多想,只覺得女兒對媽媽那麼好的確很可愛,但「女兒真的【天生】會比較貼心嗎?」
要是女兒生來就比較貼心,表示有一些先天性的因素決定了這些行為,譬如腦部的運作方式,或是基因的影響,而男生因為缺乏這個先天的因素,所以他們行為與思想就比較沒那麼貼心。
這種男女生來不同的想法,其實處處可見,有一些網路上遊戲測驗讓你告訴你,你的思想比較偏向【女性】還是【男性】的腦袋。這種的遊戲強調女生與男生的行為因為先天自然的因素會不一樣,也就是說男生與女生生理上的不同導致行為上的差異。
但是,玩了上述的遊戲測驗,結果發現我的思想百分之八十偏向女性的腦袋,表示我一輩子當男性,也有男性的認同,但是以先天的條件來說我其實是個女性!?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最近英國報紙the Guardian刊了一篇幫助我們理解這種落差的文章,該文章引用了以色列心理學家Daphna Joel的研究,Joel博士比較不同人的腦袋,發現的確腦袋有些特徵在男性比較常見,有的在女生的腦袋比較常見。不過她發現每個人的腦袋都兼具許多所謂【男性】與所謂【女性】的特質。
換句話說,傳說中【女性腦袋】與【男性腦袋】的絕對性差別是不存在的,每個人的腦袋都是【混】的! 也就是說,女兒沒有任何的【先天】因素讓她【自然地】比較貼心。
如果女兒不是因為【自然】的因素會比較貼心,那為甚麼大家還是會普遍認為女兒比兒子貼心呢? 在我看來,這就是社會化的結果。
社會化是指當父母用【貼心】來誇獎女兒的行為,女兒為了得到父母的誇獎再次展現貼心的行為,成為一種貼心化行為的循環。這種社會化的結果,當然就是女兒會比較貼心。
鼓勵女兒要貼心,背後其實隱藏了一種行為規範,告訴小女孩要當一個貼心的人才叫做【女生】,而因為【貼心】是自然的行為,也告訴小女孩【聽話】、【幫別人著想】與【服務別人】是女生自然的表現。
那,男生呢?
女兒自然會比較貼心,也意味著兒子如果不貼心也沒關係,因為兒子【本來】就比較不貼心,也就是說,如果男生比較【不聽話】、比較【叛逆】、比較【自私】,我們必須原諒他,因為他自然比較不會表示貼心的行為。換句話說,如果【女兒自然比較貼心】是一種社會化循環,男孩的魯莽與不謹慎,也同樣會成為一種社會化循環。
那麼,區分【自然】與【社會】這兩個不同的機制有甚麼重要性呢?
在我看來,如果在工作場合常常會聽到同事要【爭取】資源,有【積極】的表現才有升遷,要跟【競爭對手PK】,那麼從小被告訴要學習謙遜及幫別人著想的人,在面對競爭對手時,還能有拿出100%的自信與實力嗎?當大家一天到晚告訴你要【服從上級】時,你還有成為領導者的氣魄嗎?
所以,我們還要繼續跟我們的女兒們說她天生貼心,而跟兒子們說他們天生粗線條嗎?做為父親,不論是貼心的兒子還是粗魯的女兒,都是我的寶貝,我不願意用性別刻版角色來框限他們的發展空間,而是用愛鼓勵他們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。
本文由作者授權,未經許可請勿轉載! 歡迎點擊加入[荷蘭爸爸] 的臉書粉絲頁!
作者介紹
韋岱思,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,在荷蘭出生長大,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。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,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。
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,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人生最大的成就。成為爸爸的過程中,發現荷蘭與台灣的育兒文化大不同,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,也開始思考台灣的教養方式。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並分享兩個文化之間的教養經驗。
歡迎點擊加入[荷蘭爸爸] 的臉書粉絲頁!
推薦閱讀:
[荷蘭爸爸的告白] 女兒討厭我,因為只有我講荷蘭話?
[荷蘭爸爸的告白]神一般的月亮婆婆,比老爸更有說服力!
[荷蘭爸爸的告白] 曾以為自己追求「性別平等」,卻敗在「小孩跟誰姓」….
媽啊,一下迷路一下爆走(附贈情緒打怪手冊+迷路創意貼紙)
沒錯,大人是凡人,孩子是大師,大師不在深山裡,大師就在你懷裡。
米米不是什麼育兒達人,更不是教育專家,但她的教養是孩子最溫柔的指引,也是最安定的依靠。醫生宣判不吃藥就連生活都無法自理的特別孩子,卻成為全臺灣年紀最小的圖文作家。因為身為母親,她願意停下來,耐心陪伴孩子找到想走的路,即使是迷路,就算爆走,也沒關係。
★ S.H.E、兒童文學作家幸佳慧、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李佳燕醫師、知名設計師劉開感動推薦
★ 幽默笑語與感動淚水交織,最與眾不同的親子教養書,看見教養的另一種可能!
★ 眼皮下的東西都是玩具,生活裡的一切都是遊戲!16則充滿能量的米式遊戲,即將席捲你家!
★ 隨書贈送情緒打怪手冊(寬13cm×高18.6cm,16頁)+迷路創意貼紙2張(9.2cm×11.2cm)。大人小孩皆適用,專治大便臉,壞情緒退散!
迷路,全臺灣最知名的小小圖文作家。當所有人都看見那超乎年齡,令人豔羨的天分與才華時,卻鮮少人知道,迷路其實是個多動症(ADD)合併學習障礙的孩子,而他的媽媽米米,則是獨立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。他們的故事不悲情,反而把生活玩成一場精采遊戲!
孩子既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寶寶,那媽媽也學著用外星方式溝通吧!當孩子彼此爭吵、當孩子言行不妥、當孩子充滿挫折、當孩子沉迷3C、當孩子闖禍……這些在每個家庭不斷上演的熟悉情境,往往稍有不慎就將引爆一場大戰。但米米善用廣告人的創意與顛覆思考,打怪般地衝破每個教養關卡。
這本書分享米米與兩個孩子生活的日常,有天兵無厘頭的爆笑相處,也有發人省思、令人動容的情感互動,最後並有16則充滿創意的遊戲。跟著外星媽媽與外星寶寶在教養裡散步,偶爾繞繞路,親情風味絕佳。
◆隨書贈送情緒打怪手冊+迷路創意貼紙2張
規格:
A. 情緒打怪手冊:32K(寬13cm×高18.6cm),16頁,單色印刷。
B. 迷路創意貼紙:寬9.2cm×高11.2cm,每書附贈兩張(款式不同)。
說明:
A. 情緒打怪手冊:心情迷路了嗎?表情爆走了嗎?8個米米、迷路、爆走dd精心打造的闖關遊戲,不論是被修理的上班族、被二一的還大學生,還是吵架中的情侶,不管你是大人還是小孩,此手冊專治大便臉!
B. 迷路創意貼紙:搭配情緒打怪手冊一起使用,打造出專屬你的個性化迷路手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