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BC,這三個字向來是品量保證,怎麼說呢?
例如這部《玻璃偵探》(An Inspector Calls)
開場就道破了結局,但你依舊會不可自拔的看下去
IMDb7.8
故事發生在1912年,英國北部城市布倫利。
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。
在資本家比爾豪宅中。
一家人正為女兒的訂婚舉行慶祝晚宴。
與此同時,據比爾林悄悄透露–他還即將封爵。
但沒過多久,這份喜悅就被一位不速之客打斷。
一名自稱古德的探長,前來調查一個年輕女工艾娃的自殺案件。
這個女工兩年前曾在比爾林工廠做事,因帶頭罷工被開除。
探長帶著一張死者生前的照片,對在座所有人層層逼問。
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故事。
彼此犯下的小罪,互為因果,最終,化學反應出無可挽回的惡。
而這種罪惡,又脫不開每個人的性格。
比如–比爾林先生的貪婪。
女婿傑拉德的薄情。
比爾林夫人的自負。
兒子艾瑞克的懦弱。

正是這些幾乎存在你我身上的瑕疵,一步一步,將一個少女推向深淵。
懸疑片知道越少,看得越起勁。整部電影場景寥寥無幾。
70%以上的劇情,發生在客廳。
這極其考驗敘事技巧與表演功力,尤其是後者。
好在,每個演員身上都自帶影帝/后光環。
探長由大衛·休利斯飾演,他最廣為人知的角色是《哈利波特》裡的狼人教授。
其實早在1993年–大衛·休利斯就憑《赤裸裸》擊敗《霸王別姬》的張國榮,拿下第46屆坎城影帝。
大衛·休利斯在劇中飾演探長一角,他洞悉一切,但不動聲色。
像這種輕揚嘴角的嘲笑–
不仔細看,根本難以察覺。
米蘭達·理查森飾演的比爾林夫人。
沒錯,正是《一個都不留》自以為是的老婦人
反轉瞬間摧毀的自負,演繹得十分到位。
不過,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常常暴怒的比爾林。
鼻子比爾康還有戲。
演員,是維持戲劇張力持續緊繃的第一道鎖。
就《玻璃偵探》而言,單是表演,已讓人沉醉。
當然,不止表演,該劇早負盛名。
改編自約翰·博因頓·普里斯特利1946年發表的同名話劇–An Inspector Calls。
自1947年在倫敦西區連演10年。
和連演57年的《捕鼠器》、連演20年的《黑衣女人》一起,被譽為“倫敦西區必看三大名劇”。
去年原劇首演70週年之際–BBC特意將其改編成電影,並選在9月13日上映以紀念作者誕辰(1894.9.13)。
以經典重製為主題,BBC去年九月共祭出四部。
L·P·哈特利的《送信人》、洛瑞·李的《蘿西與蘋果酒》,以及D·H·勞倫斯的《查泰萊夫人的情人》(從左至右)。
都是英國文學史上名著,《玻璃偵探》評價最高。
文學改編電影並非易事,文字可以不拒筆墨去刻畫人物起伏掙扎的內心。
但對以畫面為載體的電影而言,難以實現,來自愛爾蘭的女導演艾斯林·沃什(Aisling Walsh)駕輕就熟。
這次改編,艾斯林·沃什繼續以精煉筆觸,將近十萬字的文字,濃縮在87分鐘,刪減大段大段的臺詞,通過人物細微的反應,提心吊膽。
比如女婿聽到黛西這個名字時–微微揚起的頭。
表情出賣一切,以蒙太奇,將悲催與歡樂交替呈現。

VS.
也加劇了悲劇的成分,必須承認,為追求強烈的戲劇性,《玻璃偵探》難免失真。
但必須說–所有不看時代背景的影評,都是耍歸扯。
聯想到當時社會,這個”自殺”的年輕女工,至少有三重含義。
首先,她是一個工人。
18世紀中期,第一次工業革命後,工業化大生產帶來的勞動力不足,促使資本家大量僱用女工,她們勞動強度大,工作時間長,工資水平卻更低。
1912年的英國,終於爆發100萬礦工大罷工活動。
這是英國曆史規模最大的罷工。
它最終催生了最低工資法令的出臺,這一法令一直延續至今。
而但是我們現在的最低工資…
其次,她是一名女性。
19世紀的英國有句名言–
丈夫和妻子是一個人,那個人就是丈夫。
你從她那裡得到了想要的,接著又拋棄她
最後,她是人類(的祖先)。
如果說在劇中早知早覺的警探,Goole(古德)是god(上帝)的化身。
那受害者艾娃,其名Eva顯然來自於伊甸園的夏娃(只是音譯不同)。
當時的英國社會,功利主義風靡於統治階層和普羅大眾,整個英格蘭就是追逐利益卻沒有限制的”自由國度”。
而原作者JB·普里斯特利,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,他參加過一戰,又是反戰人士,對資本家恨多於愛。
難發現,比爾達夫婦就是高高在上的資本代言人,他們憑藉(或許)優越的出身,佔據了有利的社會資源,並以此攫取更多財富。
在這些貴族看來,社會是有階級的,而財富與地位,是個人能力的體現。所以,那些混不好,不上道的,都是死老百姓。
他們所犯下的錯,是罪大惡極的麼–恐怕談不上。
但也正是這種傲慢,釀成了最終的苦果。
是時候說破一件事–
一個人的所得,都是由他的能力和努力決定的嗎?
答案並非不可動搖。
假如一個人生於貧窮或戰亂,那他天資如何聰穎,後天如何勤奮,他都有可能因為得不到好的教育,機會,而終其一生碌碌無為。
所以,曾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會說–
我很早前就用了一句話來描述自己–我很幸運。我是出生在美國。成功的概率為30比1或40比1。我與生俱來就有一些幸運的基因,也恰巧出生在合適的年代。要是我出生幾千年前的話,很可能成為那些凶猛野獸的午餐,因為我即不擅長奔跑也不會爬樹。
在《聖經》中,人最大的罪,就是傲慢,片子所安排的一連串巧合,看似在審判比爾林一家。
實則拷問我們所有人。
當人人自私自利,為富不仁,為窮不忿時。
戰爭,就不遠了–
這也是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。
無論過去多少年,這些苦痛的教訓,一樣在新時代裡嗡嗡迴響。
推薦閱讀:
谷X莫閃邊去!對抗電影殺手,劇組用了這一招…
史實總是比電影精彩!哈比人五軍之戰算什麼,看看真實的「十一軍之戰」!
如果你一年只看一部電影,25年來你該看這些
好電影的法則:101堂電影大師受用一生的UCLA電影課
這些課程,孕育了107座金像獎278座艾美獎
80座金球獎62座電影獨立精神獎
◎最受歡迎的UCLA電影課,逾60年的電影精英授課菁華
◎電影大師柯波拉、導演Tim Robbins、金獎紀錄片導演Gibney、金獎剪接師Scalia等人入行啟蒙的第一課
◎不去好萊塢,就能學到美國電影工業的行規與實務經驗法則
◎從行話、預算、導演、編劇到運鏡,101堂融合大師經驗法則、職場座右銘的好電影入手關鍵
◎第一本傳授用「影像」說好故事的基本常識,看懂好電影寫給專業工作者,也適合影評及愛好者。
二十年前UCLA的一堂《十誡》鏡頭賞析課,開啟了作者人生的電影之路。從UCLA畢業生到教師,作者尼爾˙藍道的電影知識承襲了逾60年歷史的UCLA授課精華。這些課程曾孕育出大導演柯波拉、金獎紀錄片導演Gibney、金獎剪接師Scalia、《繼承人生》導演Payne、《Stand by me》導演Reiner、《班傑明的奇幻旅程》、《驚爆內幕》編劇Roth、《侏羅紀公園》、《不可能的任務》、《蜘蛛人》、《印第安納瓊斯》、《星際戰警 》王牌編劇Koepp、《自由大道》導演Lance Black、《慾望城市》催生人Darren Star、《越過死亡線》編導Tim Robbins等人……。
身為國際性編劇顧問,藍道教學之餘,也與20世紀福斯、迪士尼、環球和哥倫比亞等公司合作劇情片,並為華納兄弟、Touchstone、時代生活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拍過電視試播帶。為了讓大家不必像他當年茫然摸索,更快上手,看出電影好壞,他將UCLA電影授課精華濃縮為101堂課,與所有愛好者與從業人員分享,揭露好電影,如何好的關鍵。
不論廣告、微電影、劇情片、紀錄片,好故事該如何開場?哪十三種電影手法一出招,立刻曝露你是電影菜鳥?劇本一頁等於銀幕幾秒?好鏡頭,如何善用三等分法則?好主角,如何有缺點而非比完美?好片名,如何一語雙關,又好聽好記?好故事,如何用演的,不用說的? 如何簡報,是美國電影工業認可的有效方式?敘事結構不佳,為何第二幕就見真章?動畫片的重點是「揮灑」想像力,而非「揮霍」想像力?拍片過程如何省下時間又省下金錢?為何大導演說,偉大的作品是因為準備好等待意外發生?所有電影人都該把退件視為一種過程?
說好故事,既困難又容易,從youtube上po影片、廣告、產品行銷到微電影,從紀錄片到劇情片,面對影像無遠弗屆的強大溝通力和敘事力,如何說個好故事,讓觀眾起立鼓掌?這些你原本以為的專業力,現在已廣泛運用在自我行銷和產品行銷上了,如何充實基本影像力,拍出好片,看懂好片,就看這一本。
關於好電影,你明白這些事嗎?
◎用演的,別用說的!
◎把內心世界視覺化
◎有缺陷比完美的主角更具魅力
◎開始要強而有力
◎創造吊人胃口的慾望之物
◎用一句話道出一部片的精髓
◎善用「但是」的爆發力
◎情節是肢體的事件,故事是情緒的事件
◎故事關心的是角色,主題關心的是人性
One thought on “已經知道結局的電影還要看嗎?這就是BBC製片的魔力!”
Comments are closed.